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365体育手机投注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2年 > 2012年 第10期 > 市府办文件
?
365体育APP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 2012-11-15 20:57? 发布机构: ? 文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365体育APP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省政府令第29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65体育APP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65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65体育APP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157号)精神,切实加强365体育手机投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原则,以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核心,强化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接收机制,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机构完备、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显著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接收、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建成管理规范、职责明确、多层次广覆盖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逐步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构建多灾种气象观测网,实现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聚区、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交通线路、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水利工程、旅游区以及灾害易发地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统筹规划,建立政府间跨部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和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将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电力等部门的各类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做到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共同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二)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气象部门要完善以短时临近预报为核心的气象灾害网格化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暴雨、强对流、雨雪冰冻等强致灾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的网格化预警水平。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各地要加快建成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平台,加强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气象灾害信息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加快推进365体育手机投注“三江”流域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
  (三)加强气象灾害区划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各地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有效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国家及省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三、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各地要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能、分管领导和专兼职人员。紧紧依托基层防汛体系和基层综合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落实部门气象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队伍,建立“四员”队伍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
  (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各地要按照“城乡覆盖、区域均衡、全民共享”原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当地政府公共服务计划规划,全面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服务格局,融入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落实相应项目及经费。以政府政策性、财政性支持为引导,2年内全面完成365体育APP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结合城乡综合减灾社区建设,以“有场所、有人员、有职责、有预案、有设施、有培训”为标准,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部门联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体系,细化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重点向乡镇延伸,提高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针对性。各地要出台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组织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进行审查认证。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联合会商,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部门间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不断完善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及方法。预警信息发布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四)提高“三农”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气象部门要加强农用天气预报发布和不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监测、预警和评估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建立各类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各地要把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列入“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公共气象服务延伸到村级、服务到农民,提高农村防范气象灾害能力。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
  (一)明确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发布本责任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预警信息在本行业、本系统内的传播工作。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切实强化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根据政府授权分级发布。
  (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直达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三年内全面建成市、县两级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气象频道资源效益,不断丰富本地化节目内容,逐步将其打造成为灾害应急及公共气象服务的专用电视频道。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
  (三)强化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居)委会,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工作,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接收渠道。各地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公共广场、大型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建设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山塘水库巡查员、山洪灾害预警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在传播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及时研判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组织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四)加强公众气象科普宣传。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主动防御气象灾害的良好氛围。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纳入基层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等场馆建设气象科普平台,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遇灾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切实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婺城区、金东区政府要加快推进气象机构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各地要按照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明确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构,落实必要的专兼职人员。探索推进中心镇气象服务与管理机构建设,深化公共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
  (三)完善投入机制。各地要建立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乡级也要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经费。全面落实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配套资金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365体育手机投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9月20日  

 

 



?